
一场关于碳交易的“绿色征程”正在北京绿色交易所(“绿色交易所”)持续推进。
11月19日,和讯网在北京绿色交易所(“绿色交易所”)通州办公区了解到,作为市政府指定的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平台,绿色交易所已连续12年支持重点碳排放单位完成年度履约工作。自2013年11月28日至今,各种交易产品累计实现交易量超1.13亿吨,成交额超48.60亿元。
走进绿色交易所通州办公区,交易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数据。据了解,自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,截至目前,累计实现交易量超420万吨,交易额超3亿元。
据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介绍,绿色交易所主要服务功能包括绿色交易服务、绿色公共服务、绿色双碳服务、绿色金融服务、绿色培训服务。
作为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绿色公共服务平台,在交通领域,自2011年起,绿色交易所协助北京市各主管部门以财税补贴政策为抓手,推动北京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,共涉及车辆160万辆,政府实发补助210亿元。
在建筑领域,在北京市住建委的指导下,绿色交易所为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,累计服务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1.6万栋,涉及面积2亿平方米,有效遏制了公共建筑电耗增长过快的趋势,强化了公共建筑业主和运营方的节能降耗意识,已经成为建筑领域节能降耗的成功实践。
在绿色金融服务方面,绿色交易所在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标准研究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品服务创新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。
同时,绿色交易所积极推动金融资本与绿色项目的高效对接,依托大数据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开发的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,可作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、金融监管部门防范“漂绿”“洗绿”的有效支撑。
近年来绿色交易所在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。在交易工具方面,分别与中信证券、招银国金投资合作,签署国内首笔碳配额场外掉期合约、国内首笔碳配额场外期权合约。在融资工具方面,基于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,与中信证券合作,落地了全国首笔碳资产回购业务,并在今年发布实施了碳资产回购业务的制度;我们与北京银行合作,落地了首笔CCER质押贷款,并合作创新推出了碳e贷、碳惠融、无废贷、节水贷等产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9月22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,以绿色交易所为主体,设立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式揭牌配资搜,为科研机构、金融机构以及需求方搭建了绿色技术转化和落地的平台。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